特斯拉最近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秀了一把肌肉,特别是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进展快得惊人。短短三周,它在奥斯汀的服务范围就扩大了10倍以上,还计划把服务铺到旧金山、亚利桑那、佛罗里达等地。而背后的核心技术,是特斯拉用全球数百万辆车收集的数据训练出的神经网络。这种“视觉架构”不需要激光雷达,靠摄像头就能感知环境,而且能快速复制到不同城市。更狠的是,马斯克刚宣布要把奥斯汀项目的技术升级整合到全系智能驾驶系统中——这意味着普通车主可能很快能体验到接近无人驾驶的能力。
但技术再牛,普通人最关心的还是“什么时候能用上”“安不安全”。特斯拉计划年底前覆盖美国一半人口,欧洲也在等荷兰监管批准。可现实中,初期每辆车还是配了安全员,系统也还在迭代:比如最近更新了APP,允许用户微调上车点、临时改目的地,甚至能看到车辆到达倒计时。这些细节恰恰说明,无人驾驶要真正“无监督”,还得解决无数具体场景问题。
特斯拉的底气确实硬——45亿英里的行驶数据、6.7万块H100等效算力的训练集群,这种规模其他公司很难追赶。但技术落地最大的瓶颈其实是“信任”。举个例子,当系统遇到暴雨天模糊的道路标线,或者突然窜出的外卖电动车,它能否像人类司机一样本能规避风险?目前看,特斯拉的策略是用海量数据喂出“老司机”般的AI,但公众的心理适应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不过一旦突破,出行成本会骤降:试想深夜打车不再担心加价,偏远地区也能随时叫车——这才是技术普惠的真正意义。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三青资源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