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正在见证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转折。2025年8月,日本大阪大学量子信息与量子生物学中心(QIQB)宣布成功研发日本首台完全国产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这一突破涵盖从稀释制冷机、脉冲管制冷机到微加工、电子控制与纠错算法的全链条技术,并配套开源量子工具链OQTOPUS。这台全国产设备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自主,更标志着量子计算领域已从理论竞赛进入工程化实施阶段。项目由理化学研究所、富士通等多方合作支持,旨在减少进口依赖,推动量子自立,设备将于8月中旬亮相大阪世博会,向世界展示日本在量子时代的雄心。
几乎同时,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其QuANET计划下演示了首个可运行的量子增强网络,创造性地将经典与量子通信融合,实现0.7毫秒传输时间和6.8Mbps速率——这个速度足以支持高清视频流传输。该技术利用压缩光和超纠缠光子提升数据传输效率与安全性,且能在现有通信架构中运行。QuANET即将通过现网光纤、光学交换机和路由器展示量子-经典混合架构的实用性,为量子互联网的商业化铺平道路。这些进展表明,量子技术正从孤立的实验室实验走向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的实际应用。
在标准制定层面,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呼吁:量子技术应优先通过制定国际技术标准而非过早立法监管,以实现安全性、透明度和问责制。ISO、IEC、IEEE等组织正推动量子计算、通信及后量子密码学等领域的标准制定。专家建议引入可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QMS),将技术、法律、伦理和社会因素纳入考量,类似医疗领域的认证模式。这种“先标准后监管”的思路有助于在保障安全的同时避免扼杀创新,为量子技术商业化创造健康环境。
量子计算的实用化竞赛不仅发生在国家层面,企业间的角逐同样激烈。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投入数十亿美元后宣布关闭Dojo AI超级计算机项目,转而聚焦开发定制AI推理芯片(AI5、AI6)及基于NVIDIA GPU的新训练集群。这一决策源于NVIDIA快速技术进步带来的竞争压力、Dojo高昂的研发成本、人才流失及多元业务分散资源等问题。Dojo原计划在AI训练效率上超越NVIDIA,但未能实现规模经济和市场扩展。特斯拉的战略调整反映出专用芯片在当下可能比通用量子计算更具商业可行性,也揭示了前沿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残酷现实——不是所有雄心都能落地为产品。
同时,软银收购富士康俄亥俄州工厂的行动揭示了另一条产业化路径。该工厂将成为“星际之门人工智能项目”的制造基地,用于组装AI服务器、芯片集成及数据中心硬件生产。这次收购不仅降低了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响应了美国半导体政策,更体现了量子计算与AI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趋势。软银计划2026年底启动生产,面向云服务商和AI企业,进一步巩固其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地位。这种硬件制造能力的布局是量子计算大规模应用的必要支撑。
量子技术正在经历从“论文专利”到“实用产品”的痛苦蜕变。日本全国产化量子计算机的突破固然令人振奋,但特斯拉Dojo项目的折戟同样发人深省——前沿技术的商业化需要兼顾性能、成本与市场需求。我们可能正处在量子计算的“蒸汽机时代”:原型机已经诞生,但距离改变世界还需配套基础设施和应用生态。最关键的或许不是追求量子霸权,而是找到像DARPA量子网络那样的“杀手级应用”,让技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证明价值。量子竞赛的下半场,赢家不一定是做出最强大脑的那个,而是最能连接现实世界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