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郑州十八里河一处排污口聚集数百名儿童戏水,画面引发争议。该排污口实为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排放点,现场虽有“水深危险”“禁止游泳”警示牌,但家长带孩子翻越护栏现象普遍。官方回应称水质“符合排放标准”,但专家明确警告:中水含化学残留物和病原体,接触可能引发皮肤感染,若呛入更会导致呼吸道疾病。
事件折射出双重矛盾:一方面基础设施管理存在疏漏——排污口设计未考虑防接触措施(如围栏高度不足),仅靠警示牌难以阻挡高温下的亲水需求;另一方面公众对“再生水”认知不足,许多家长误以为“清澈=安全”。而更深层问题在于城市亲水空间的匮乏:郑州正规游泳池门票均价超40元,且暑期人满为患,免费河道由此成为替代选项。管理不能止于“合规”。若中水确实达标,何不将其转化为资源?例如学习加州做法,在特定河道设立“再生水戏水区”,通过紫外线和臭氧二次消毒,并配备救生员。同时需加强科普“可视化解释”:用对比实验展示中水与自来水的菌落差异,比单纯警告更有效。公共安全本质是服务思维——堵不如疏,提供替代方案才能根治隐患。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三青资源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