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最热的科技新闻莫过于2025世界机器人博览会(8月8日开幕)的预告:5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将同台亮相,创下历史之最。优必选的Walker S3续航6小时且支持实时AI交互,宇树科技的H2优化运动控制并计划年底量产,比亚迪也刚公布自动充电充气机器人专利,能同时为车辆补电、检测胎压。资本同样狂热——智元机器人近日获LG电子和未来资产战略融资,这是LG首次押注具身智能领域。表面看,人形机器人似乎正从实验室跃进现实:工业搬运、手术辅助、家庭服务等场景被反复提及,甚至有机构预测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300亿美元。但热潮背后,量产与实用化仍是关键瓶颈。例如特斯拉Optimus年初宣称年产5000台,目前实际产量仅数百台;而宇树H2虽计划量产,成本控制和场景适配性尚未验证。更值得警惕的是“伪需求”风险——当前多数人形机器人展示仍以基础动作和预设交互为主,离真正的“通用智能体”尚有距离。
技术突破固然振奋,但产业需警惕“捧杀”。资本追捧下估值虚高可能透支行业潜力。真正的里程碑应是像比亚迪自动充电机器人那样,解决具体痛点(如无需改造车辆即可自动充电),而非执着于“人形”噱头。若企业能聚焦垂直场景(如医疗陪护或危险环境作业),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成本,或许比追求全能机器人更易打开市场。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三青资源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