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中心刚落下帷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表面看是科技公司秀场:800家企业参展,100多项全球首发产品。但抛开“最大”“首个”这些光环,真正能渗入日常生活的突破其实很务实。比如医疗领域,某企业的“星火医疗底座”已接入中日友好医院的分级诊疗系统——未来AI可能先帮你初诊,再转接医生,缓解挂号三小时、看病五分钟的窘境。教育方面,网易有道的AI答疑笔能拆解解题路径,相当于随身带了个耐心无限的辅导老师。
更接地气的是交通场景。蘑菇车联的L4级自动驾驶巴士已载客超20万人次,特斯拉则把充电桩升级成“休闲驿站”:在洛杉矶新开的超级充电餐厅,车主充电时能点餐看电影,爆米花还是机器人现做的。这些技术没有ChatGPT的噱头,却悄悄重构生活体验。
AI的价值不在多聪明,而在多“隐形”。比如京东开源的智能体能协调送货无人机避开学校区域,这种安静的后台决策比人脑更可靠;或者特斯拉餐厅的爆米花机器人——它可能不如人灵活,但能24小时工作还不闹情绪。不过隐患也在“隐形”中:当AI替我们开车、看病、教书,人对技术的依赖会不会钝化自身能力?比如总用AI答疑笔的学生,可能失去独立思考的韧性。技术向善的关键,是让AI当“副驾驶”而非“取代者”——就像特斯拉无人车仍保留方向盘,选择权终究在人手中。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三青资源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