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的研究,彻底破解了钙钛矿LED的“短命魔咒”。传统材料因电子空穴碰撞效率低,被迫采用“强空间限域”法,将晶体颗粒压缩至纳米级,代价是亮度不足、寿命仅数小时。而肖正国教授团队反向操作——“弱空间限域”策略,通过在材料中添加次磷酸和氯化铵,生成大尺寸晶体薄膜。成果惊人:亮度达116万尼特(日常屏幕仅数千尼特),寿命超18万小时,按每日使用5小时换算可工作近百年。
这一突破直击显示行业痛点。当前商用OLED屏存在烧屏隐患,Micro LED则成本高昂。钙钛矿材料兼具低成本、高色域与柔性优势,此前卡在稳定性环节。如今寿命瓶颈突破,加上22%的发光效率(与商用产品持平),使其在AR眼镜、车载显示等高端场景潜力巨大。更关键的是,中国技术路线避开西方光刻机封锁,从材料底层创新实现“换道超车”,类似碳化硅军用雷达的逆袭路径。科研“冷门”方向常蕴藏颠覆性机会。团队敢于摒弃主流“纳米化”思路,转而放大晶体结构,堪称材料学版的“少即是多”。产业落地仍需解决量产工艺,但技术曙光已现。若未来钙钛矿屏幕降价普及,受益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中国面板业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点的契机。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三青资源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