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小鹏G7以“全球首款L3算力AI汽车”之名上市,起售价19.58万元,9分钟内订单突破1万台,创下新势力车型纪录。其核心卖点是搭载3颗自研图灵AI芯片,算力高达508TOPS,并配备华为联合开发的AR-HUD(全景抬头显示),宣称可处理城市无保护左转、夜间施工区避让等复杂场景。
这一成绩背后是国产智驾技术的跃进:图灵芯片替代英伟达方案,降低供应链风险;价格下探至20万区间(对比蔚来ET7的45.8万起售价),推动高阶智驾普及。然而争议随之而来——特斯拉公布的电池寿命数据显示,车载硬件可用里程达32万公里,但软件迭代周期仅约5年,引发用户对“算力冗余”的担忧。更关键的是责任界定模糊:L3级要求驾驶员随时接管,事故归责仍是灰色地带。G7的爆发印证了消费者对智驾的付费意愿,但“L3普及”需跨过三道坎:技术可靠性(极端场景应对)、成本可持续性(软件订阅制能否支撑研发)、法律适配性(事故责任法规滞后)。未来AI汽车的价值不在参数堆砌,而在重构“人车关系”——当驾驶时间被解放,车内空间可能进化为移动办公室或娱乐舱。建议厂商公开更多路测数据,用透明换信任,避免重蹈某些品牌“期货式营销”覆辙。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三青资源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