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学科学课要求学生观察蚕生命周期,7月初引发桑叶抢购潮:线下售价达3元/5片,线上60元/斤,浙江家长甚至网购广西桑叶。这场“蚕宝宝KPI”暴露出三大矛盾:课程设计脱离现实——城市家庭无桑树种植条件;配套支持缺位——学校未提供桑叶采购渠道;商业链畸形——小卖部借机抬价日赚万元,部分商家售卖“催长激素蚕”违背教育初衷。
家长被迫化身“供应链管理者”:建互助群调剂桑叶,有人打造恒温蚕房,更有人代写观察日记应付作业。这场闹剧背后,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化与执行落差的碰撞。科学教育需“去浪漫化”改造:课程层面可提供多样化选项(如观察豆芽生长替代养蚕);执行层面应由学校统一采购物资,避免转嫁成本;技术赋能——利用VR模拟蚕蜕皮过程,减少活体依赖。教育的本质是启发好奇,而非制造焦虑。当一节科学课变成家长的“生存挑战”,我们该反思:是孩子在学习,还是家长在“内卷”?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三青资源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